城市化是我国现在的进程,城市是我们每个人都热衷的地方,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知识。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地理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,希望能帮助到您。
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
一、 城市形态
城市形态  | 
   团块状  | 
   组团状  | 
   条带状或放射状  | 
  
影响因素  | 
  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  | 
  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、规划控制等 山地、河流阻隔  | 
  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 | 
  
地域形态  | 
  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,连成一片  | 
   城市由几片组成,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,各片互不相连  | 
  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 | 
  
主要优点  | 
  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,各种设施利用率高,方便生活,便于管理,节省投资  | 
  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,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 | 
  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,亲近自然  | 
  
主要缺点  | 
   易造成城市污染  | 
   用地分散,各片联系不方便,市政建设投资大  | 
  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,且运距长  | 
  
城市举例  | 
   成都、合肥、华盛顿  | 
   重庆、上海浦东新区  | 
   洛阳、西宁、宜昌、兰州、延安  | 
  
二、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,如绿化用地、交通用地。
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、社会、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,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于组合。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,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所形成的商业区、工业区、住宅区、行政区、文化区。
1、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。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(40-60%)。
2、划分:商业区、住宅区、工业区、市政与公共服务区、工业区、交通和仓储区、风景与城市绿地、特殊功能区等。
3、中心商务区(纽约的CBD——曼哈顿)特征:
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
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
③建筑物高大稠密
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(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中均存在)
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
功能分区  | 
   形态  | 
   特征  | 
   位置  | 
  |
商业区  | 
   占地面积小、呈点状或条状  | 
   经济活动最繁忙;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,建筑物高大稠密;内部有明显分区  | 
   市中心,交通干线两侧、街角路口  | 
  |
工业区  | 
   集聚成片  | 
  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,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 | 
   市区外缘,交通干线两侧  | 
  |
住宅区  | 
   占地面积大,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,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 | 
   建筑质量上,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;位置上,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  | 
   高级  | 
   城市外缘与高地、文化区联系、环境优美  | 
  
低级  | 
   内城与低地、工业区联系  | 
  |||
卫生防护带不同于绿化带,还可以是空地、河流,以及消防车库和仓库等。
三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
1、城市地域结构模式:
结构模式  | 
   特点  | 
   成因  | 
   举例  | 
  
同心圆模式  | 
  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,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 | 
   平原地形,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,成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 | 
   成都 东京  | 
  
扇形模式  | 
  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 | 
   交通(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)  | 
   沈阳 烟台  | 
  
多核心模式  | 
  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,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、批发商业区、住宅区、工业区和郊区,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,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 | 
   随着城市不断扩展,原有市中心地价高、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,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,同时也受河流、地形等因素影响  | 
   淄博 重庆  | 
  
未来"田园城市"  | 
   以人为中心,兼有城市和乡村的优点  | 
   以人为本、人与城市协调发展  | 
   
带型——兰州;放射型——武汉;星座型——上海;散点型——大庆。
2、影响因素:
主要因素:经济因素(交通通达度、距市中心远近)——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,地租水平(直接因素)高低历史文化(北京市);
社会因素:种族宗教(黑人区、唐人街)、知名度、行政因素(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、外高桥保税区等)。
3、功能区合理布局应注意:
(1)要有便利的交通;
(2)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(环境角度);
(3)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。
四、城市区位因素分析
1、自然因素与城市区位
自然因素  | 
   主要影响  | 
   影响结果  | 
   举例  | 
  |
地形  | 
   平原  | 
   地势平坦,土壤肥沃,水源充足,交通便利,减少成本低  | 
   经济发达,人口集中,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 | 
   沪宁杭城市群,五大湖城市群,中欧、西欧平原城市群  | 
  
高原  | 
   热带地区的高原上气候较为凉爽  | 
  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 | 
   巴西高原  | 
  |
山区  | 
   地表崎岖  | 
   沿河谷或开阔低地分布  | 
   汾河、渭河谷地  | 
  |
气候  | 
   气候适宜  | 
   适宜的降水,适中的气温  | 
   农业发达,人口集中,城市多,规模大  | 
   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城市众多  | 
  
气候恶劣  | 
   干旱、寒冷、过于湿热,不利于居住,经济落后  | 
   城市少,规模小  | 
   干旱地区、热带雨林地区、寒冷地区城市很少  | 
  |
河流  | 
   河运起止点  | 
   人流、物流量大,货物集散、中转地,变更交通运输方式  | 
   易形成城市、交通枢纽,一般规模较大  | 
   赣州  | 
  
河流交汇处  | 
   宜宾(岷)、重庆(嘉陵)、涪陵(乌)、武汉(汉)  | 
  |||
河口  | 
   广州、上海  | 
  |||
运河两端  | 
   塞得港&苏伊士 巴拿马&科隆  | 
  |||
防卫  | 
   半岛  | 
   利用天然水域进行防卫  | 
   古代城市常分布于此  | 
   波士顿  | 
  
河曲处  | 
   伯尔尼(阿勒)  | 
  |||
河心岛  | 
   巴黎(塞纳)  | 
  |||
大多数城市分布的地区,既有适度的降水,又有适中的气温。世界的城市,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。
这个地带内,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,人口又向沿海地区聚集,使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。气候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、高纬度寒冷地区、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,则少有城市分布。
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,城市密度和规模小于具有湿润季风气候的东南部沿海地区。
2、社会经济因素与城市区位
社会经济因素  | 
   举例  | 
   社会经济因素  | 
   举例  | 
  |||
交通  | 
   驿道  | 
   邯郸  | 
   政治  | 
   政治中心  | 
   罗马、六大古都、合肥、巴西利亚、堪培拉、伊斯兰堡、华盛顿  | 
  |
公路、铁路  | 
   石家庄、株洲、郑州、蚌埠、宝鸡  | 
  |||||
水运  | 
   扬州、济宁  | 
   政策  | 
   特区城市  | 
  |||
宗教  | 
   拉萨、麦加、耶路撒冷、梵蒂冈、瓦拉纳西  | 
   军事  | 
   锦州、酒泉、威海、山海关、虎门、横须贺、佐世保、朴茨茅斯  | 
  |||
旅游  | 
   张家界、黄山市(屯溪)、牯岭  | 
   科技  | 
   筑波、班加罗尔、中关村、硅谷、剑桥  | 
  |||
矿产资源  | 
   煤矿  | 
   伯明翰、曼彻斯特、匹兹堡、大同、鹤岗、抚顺、开滦、阳泉、淮北、六盘水  | 
  ||||
铁矿  | 
   鞍山、包头、攀枝花、马鞍山、贝洛奥里藏特  | 
  |||||
油田  | 
   大庆、玉门、东营、克拉玛依、阿伯丁、休斯敦  | 
  |||||
其他金属  | 
   约翰内斯堡(金)、白云鄂博(稀土)、金昌(镍)、白银(铜)、自贡(井盐)  | 
  |||||
住宅城市  | 
   波茨坦(柏林旁)  | 
   疗养城市  | 
   北戴河  | 
  |||
工业城市  | 
   景德镇、宜兴(陶瓷)、长春、十堰、丰田、底特律(汽车)、渥太华(造纸)、曼彻斯特、孟买(棉纺)、伊春(森林)  | 
  |||||
边境城市  | 
   满洲里、绥芬河、二连浩特、喀什、河口、丹东、图们、畹町、凭祥  | 
  |||||
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
一、 城市的不同等级
1、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: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
特大城市—100万人口以上
大城市—50-100万人口
中等城市—20-50万人口
小城市—20万人口以下
2、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,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,级别高,服务范围相对较大。
3、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:
影响因素  | 
   影响  | 
   表现  | 
  
资源条件  | 
  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,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 | 
   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、丰富劳动力条件、丰富城市用地  | 
  
交通条件  | 
  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,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,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 | 
   铁路枢纽城市、公路枢纽城市、港口城市等  | 
  
人口条件  | 
   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,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 | 
  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;相反,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 | 
  
二、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
1、同一区域内,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,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。
2、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。
3、不同等级城市数目、相互距离、服务范围、城市职能的关系:"高少远大多,低多近小少,大的嵌套小"
(城市等级高,城市树木烧,相互距离远,服务范围大,城市功能多;城市等级低,城市数目多,相互距离近,服务范围小,城市职能少。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,大的嵌套小的。)
4、中心地理论:就整个区域而言,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络相互嵌套而成。
(1)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;
(2)是市场原则的作用;
(3)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。
第三节 城市化
一、 什么是城市化
1、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、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,就是城市化。
2、城市化的标志:
(1)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(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);
(2)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、三产业逐渐转移;
(3)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。
3、城市发展的动力:社会经济发展——主要动力
(1) 推力:吸引人群离开农村的因素。(农村人口增长快,对土地压力大;农村收入低,社会服务短缺;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)
(2) 拉力: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。(城市就业机会多;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;文化设施齐全;城市交通便捷)
4、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: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,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。
5、城市化的意义:人口转变、产业结构变化、工业的发展、科技的发展、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,文化、思想、观念、生活方式渐趋同。
二、世界城市化的进程
1、世界城市化的进程
城市化发展阶段  | 
   特征  | 
   出现问题  | 
   发展新趋势  | 
  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 | 
  
初期阶段  | 
   城市化水平较低、发展较慢  | 
   问题极少,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 | 
   发展中国家  | 
  |
加速阶段  | 
  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,城市化推进很快  | 
  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,交通拥挤、住房紧张、环境恶化  | 
  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 | 
  |
后期(成熟)阶段  | 
  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,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 | 
  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 | 
  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| 
   发达国家  | 
  
2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
国家类型  | 
   起步 时间  | 
   目前速度  | 
   城市化水平  | 
   城市人口比重  | 
   所处阶段  | 
   原因  | 
  
发达国家  | 
   早 (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)  | 
   趋缓 (停滞)  | 
   高  | 
   高(70%以上)  | 
   后期成熟阶段  | 
  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,农业现代化发展,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 | 
  
发展中 国家  | 
   晚 (20世纪中叶)  | 
   速度加快  | 
   低  | 
   低(不到40%)  | 
  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 | 
   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 | 
  
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:起步早(英国1851年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农村);城市化水平高(70年代达到70%以上);出现逆城市化现象(首先出现在英国)。
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:起步晚,发展快;城市化水平较低;城市发展不合理。
发展中国家出现两类城市化特征:
过度城市化—城市化水平远超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,又称"虚假城市化',多出现在拉美和非洲;
滞后城市化—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经济发展阶段,城市化水平不能反映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,多出现于亚洲一些国家:印度、印尼。
3、我国城市化四个阶段:1949-1957上升阶段;1958-1965下降阶段"上山下乡"带来的"逆城市化";1977年后回升发展阶段。
4、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
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,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,它出现在城市化中期的加速阶段。
逆城市化是由于人口的高度集聚,导致市区过度拥挤、环境恶化、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,部分城市居民向周边环境好、基础设施完善的小城镇迁移的现象,结果造成中心区的衰落。它是城市化发展到后期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
现象  | 
   出现阶段  | 
   人口流向  | 
   结果  | 
  
郊区城市化  | 
   中期加速阶段  | 
   城市向郊区  | 
   城市规模大、城市化水平提高  | 
  
逆城市化  | 
   后期成熟阶段(不是城市衰败)  | 
   城市向乡镇  | 
   中心区衰落,城市化水平不变  | 
  
再城市化  | 
   后期复兴阶段  | 
   郊区向城市  | 
   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  | 
  
三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
1、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:
(1)环境质量下降
(2)交通拥挤,居住条件差
(3)增加就业困难,失业人数增多
2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:
(1)促进人口转化-增加就业机会,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、三产业逐渐转移;
(2)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——带动农村发展,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;
(3)推动工业发展-提高工业生产效率;
(4)推进科技进步——大城市是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,促进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提升;
(5)改变文化、思想、观念——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渗透,全方位影响农村,利于城市与乡村间交流,缩小城乡发展差距。
3、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:
(1)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,分散大城市职能,建设新区和卫星城,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,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;
(2)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,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;
(3)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,加强对城市的管理,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。
4、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:
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,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,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;
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,建立一种良性循环。为了使城市发展与社会、环境相协调,提出了建设和发展"生态城市"的目标。
四 、城市群与大城市带: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外延伸,几个位置接近的城市相互连接起来,形成规模巨大的城市群。具有世界意义的城市群成为大城市带。
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:60°N以南的欧洲地区;东亚的日本、朝鲜半岛及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;美国的东北部地区。
五、城市环境污染:
污染类型  | 
   污染源  | 
   危害  | 
   整治措施  | 
  |
环境质量下降  | 
   大气污染  | 
   工业企业、家庭炉灶、汽车尾气  | 
   危害人体健康、污染土壤、破坏水质和生物,腐蚀建筑物  | 
  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;实行集体供暖;建绿化隔离带  | 
  
水体污染  | 
   工业废水、生活污水  | 
   危害人体健康、影响水生生物生长  | 
   建立污水处理厂,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 | 
  |
噪声污染  | 
   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  | 
   >50分贝破坏生活环境,影响人体健康  | 
   及时清除,实行分类回收、利用  | 
  |
固体废弃物污染  | 
   工业和居民生活垃圾  | 
   影响人体健康  | 
  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绿化隔离带  | 
  |
交通拥挤, 居住条件差  | 
  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,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 | 
   交通拥堵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;住房紧张,质量低劣;影响环境质量  | 
  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;合理布局城市道路;加快住房建设  | 
  |
增加就业难度, 扩大失业队伍  | 
  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,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 | 
   造成贫困、内城衰落、社会治安等问题  | 
   加快经济发展,增加就业岗位  | 
  |
社会问题突出  | 
   人口过度集中  | 
   低价昂贵、就业困难、犯罪率高  | 
   综合整治  | 
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