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识宝典

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

2025-11-15   52

学习数学,基础知识点概念是必须要掌握的,只有掌握好概念知识,才能知道如何运用,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,欢迎大家转发收藏!

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

【知识归纳】

【知识点】

1.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:等号两边都是整式,只含有一个未知数(一元),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(二次)的方程.

 

2.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:ax2 + bx + c = 0(a ≠ 0).

其中,ax2是二次项,a是二次项系数;bx是一次项,b是一次项系数;c是常数项.

 

3.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: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,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.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.

 

4.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

(1)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,另一边是非负数,可以直接开平方.一般地,对于形如x2=a(a≥0)的方程,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=,x2=.

(2)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=p或(mx+a)2=p(m≠0)形式的方程,如果p≥0,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.

(3)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,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,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,它们互为相反数;零的平方根是零;负数没有平方根.

(4)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:

①移项;

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;

③两边直接开平方,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;

④解一元一次方程,求出原方程的根.

 

5.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

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,叫做配方法,配方的目的是降次,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.

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:一移、二除、三配、四开.

①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;    

②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;

③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,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;

④若等号右边为非负数,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.

 

6.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

(1)一般地,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+bx+c=0(a≠0),如果b2-4ac≥0,那么方程的两个根为图片,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,利用求根公式,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系数a,b,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,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.

(2)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步骤:

①方程化为一般形式:ax2+bx+c=0(a≠0),一般a 化为正值;

②确定公式中 a,b,c 的值,注意符号;

③求出 b2-4ac 的值;

④若 b2-4ac>0,则把 a,b,c 和 b-4ac 的值代入公式即可求解,若 b2-4ac<0,则方程无实数根.

 

7.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

 

8. 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

(1)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化为0,而另一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,进而转化为求两个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,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.

(2)因式分解法的具体步骤:

①移项,将所有的项都移到左边,右边化为0;

②把方程的左边分解成两个因式的积,可用的方法有提公因式、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;

③令每一个因式分别为零,得到一元一次方程;

④解一元一次方程即可得到原方程的解.

 

9.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

(1)若一元二次方程x2+px+q=0的两个根为x1,x2,则有x1+x2=-p,x1x2=q.

(2)若一元二次方程ax2+bx+c=0(a≠0)有两个实数根x1,x2,则有.

 

10. 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几种常见类型

(1)数字问题

三个连续整数:若设中间的一个数为x,则另两个数分别为x-1,x+1。

三个连续偶数(奇数):若中间的一个数为x,则另两个数分别为x-2,x+2。

三位数的表示方法:设百位、十位、个位上的数字分别为a,b,c,则这个三位数是100a+10b+c.

(2) 增长率问题

设初始量为a,终止量为b,平均增长率或平均降低率为x,则经过两次的增长或降低后的等量关系为a(1±x)2=b.

(3)利润问题

利润问题常用的相等关系式有:①总利润=总销售价-总成本;②总利润=单位利润×总销售量;③利润=成本×利润率

(4)图形的面积问题

根据图形的面积与图形的边、高等相关元素的关系,将图形的面积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,建立一元二次方程.

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

【知识归纳】

【知识点】

1. 二次函数的定义

一般地,形如y=ax2+bx+c(a,b,c是常数,a≠o)的函数,叫做二次函数.

其中a是二次项系数,b是一次项系数,c是常数项.

 

2. 二次函数y=a(x-h)2+k的性质

(1)二次函数基本形式y=ax2的性质:a的绝对值越大,抛物线的开口越小.

(2)y=ax2+c的性质:上加下减.

(3)y=a(x-h)2的性质:左加右减.

(4)二次函数y=a(x-h)2+k的性质.

 

3. 二次函数y=ax2+bx+c的性质

 

4. 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

平移规律:概括成八个字“左加右减,上加下减”.

 

5. 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

 

6. 求抛物线的顶点、对称轴的方法

 

7.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

 

8. 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

(1)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;

(2)把实际问题中的一些数据与点的坐标联系起来;

(3)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抛物线的关系式;

(4)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去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.

第二十三章 旋转

【知识归纳】

【知识点】

1. 旋转的定义

在平面内,把一个平面图形绕着平面内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,就叫做图形的旋转,点O叫做旋转中心,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.

我们把旋转中心、旋转角度、旋转方向称为旋转的三要素.

 

2. 旋转的特征

(1)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;

(2)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;

(3)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.

 

3. 中心对称的定义: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°,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,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,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.

 

4. 中心对称的性质

(1)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上的对应点的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,并且都被对称中心平分;

(2)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能够互相重合,是全等形;

(3)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,对应线段平行(或共线)且相等.

 

5. 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: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°,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,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,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.

 

6.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: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,如果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,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,即点p(x,y)关于原点对称点为(-x,-y).

第二十四章 圆

【知识归纳】

【知识点】

1. 圆的定义

(1)在一个平面内,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,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图形叫作圆.固定的端点O叫作圆心,线段OA叫作半径.

(2)圆心为O,半径为r的圆可以看成是所有到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的集合.

 

2. 圆的相关概念

(1)弦: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,经过圆心的弦叫作直径.

(2)弧: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,简称弧.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,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.

(3)等圆:等够重合的两个圆叫做等圆.

(4)等弧:在同圆或等圆中,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做等弧.

弦是线段,弧是曲线,判断等弧首要的条件是在同圆或等圆中,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完全重合的弧才是等弧,而不是长度相等的弧.

 

3. 圆的对称性:圆是轴对称图形,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.

 

4. 垂径定理: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,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.

 

5. 弦、弧、圆心角的关系

(1)弦、弧、圆心角之间的关系定理:在同圆或等圆中,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,所对的弦也相等.

(2)在同圆或等圆中,如果两个圆心角,两条弧,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,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的各组量也相等.

(3)注意不能忽略同圆或等圆这个前提条件,如果丢掉这个条件,即使圆心角相等,所对的弧、弦也不一定相等,比如两个同心圆中,两个圆心角相同,但此时弧、弦不一定相等.

 

6. 圆周角定理

(1)圆周角定理:在同圆或等圆中,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,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.

(2)圆周角定理的推论:半圆(或直径)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,90°的圆周角所对弦是直径.

 

7. 圆内接四边形及其性质

(1)圆内接多边形: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所有顶点都在同一个圆上,这个多边形叫做圆内接多边形,这个圆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接圆.

(2)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: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.

 

8.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

(1)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:点在圆外,点在圆上,点在圆内三种.

(2)用数量关系表示:若设⊙O的半径是r,点P到圆的距离OP=d,则有:

点P在圆外→d>r;

点p在圆上→d=r;

点p在圆内→d<r。

 

9. 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外心

(1)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可以作一个圆,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.

(2)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,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心.

 

10.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

(1)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:相交、相切、相离三种.

(2)用数量关系表示:若设⊙O 的半径是 r,直线 l与圆心 O的距离为d,则有:

直线1和⊙O相交→ d<r;

直线1和⊙O相切→d =r;

直线1和⊙O相离→d>r.

 

11. 切线的判定和性质

(1)切线的判定定理: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.

(2)切线的性质定理: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.

(3)切线的其他性质:切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;切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;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;必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.

 

12. 切线长定理

(1)切线长的定义:经过园外一点作圆的切线,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,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.

(2)切线长定理: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,它们的切线长相等,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.

(3)注意:切线和切线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,必须弄清楚切线是直线,是不能度量的;切线长是一条线段的长,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一个是在圆外一点,另一个是切点.

 

13. 三角形的内切圆和内心

(1)三角形的内切圆定义:与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.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.

(2)三角形的内心: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.

(3)注意:三角形的内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,所以当三角形的内心已知时,过三角形的顶点和内心的射线,必平分三角形的内角.

 

14.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

(1)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五种:

①如果两个圆没有公共点,就说这两个圆相离,包括外离和内含两种;

②如果两个圆只有一个公共点,就说这两个圆相切,包括内切和外切两种;

③如果两个圆有两个公共点,就说这两个圆相交.

(2)用数量关系来表示:

若设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为d,两圆的半径分别是r1,r2且r1<r2,则有:

两圆外离→d>r1+r2

两圆外切→d=r1+r2

两圆相交→r2-r1<d<r1+r

两圆内切→d=r2-r1

两圆内含→d<r2-r1

 

15. 正多边形的外接圆和圆的内接正多边形

(1)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非常密切,把圆分成n(n是大于2的自然数)等份,顺次连接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,这个圆就是这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.

(2)正多边形的中心:一个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这个正多边形的中心.

(3)正多边形的半径:外接圆的半径叫做正多边形的半径.

(4)正多边形的中心角:正多边形每一条边所对的圆心角叫做正多边形的中心角.

(5)正多边形的边心距:中心到正多边形一边的距离叫做正多边形的边心距.

 

16. 正多边形的性质

 

17. 弧长和扇形面积

(1)弧长公式

(2)扇形面积公式

 

18. 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

第二十五章 概率初步 

【知识归纳】

【知识点】

1. 必然事件、不可能事件、随机事件

在一定条件下,有些事件必然会发生,这样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;相反地,有些事件必然不会发生,这样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;在一定条件下,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.

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是否会发生,是可以事先确定的,所以它们统称为确定性事件.

 

2.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

必然事件的可能性最大,不可能事件的可能性最小,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.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有可能不同.

 

3. 概率

一般地,对于一个随机事件A,我们把刻画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,称为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,记作P(A).

 

4. 用列举法求概率

 

5. 用列表法求概率

当一次试验要涉及两个因素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,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,通常用列表法.

列表法是用表格的形式反映事件发生的各种情况出现的次数和方式,以及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的次数和方式,并求出概率的方法.

 

6.用树形图求概率

当一次试验要涉及3个或更多的因素时,列方形表就不方便了,为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,通常采用树形图.树形图是反映事件发生的各种情况出现的次数和方式,并求出概率的方法.

 

7. 用频率估计概率

猜你喜欢
• 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知识点 • 初三物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• 初三数学圆知识点归纳最新 • 九年级地理知识点 • 九年级英语课后短语小结 • 初三语文复习知识点 •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点 • 九年级数学基础知识点